号角新闻网北京10月28日电据卫星通讯社北京10月28日电 中国军事专家兰顺正在接受卫星通讯社采访对俄罗斯“海燕”核动力巡航导弹进行评论时表示,核动力导弹颠覆传统威慑模式,新型空基核威慑或将重塑战略平衡。
据此前报道,俄罗斯武装力量总参谋长瓦列里∙格拉西莫夫向俄罗斯总统普京汇报,核动力巡航导弹“海燕”于10月21日完成了1.4万公里的测试飞行,而这并非其极限。他指出,此次飞行“由核动力装置提供动力”,导弹展现出强大的规避导弹和防空系统能力。
兰顺正认为,核动力导弹颠覆传统威慑模式,新型空基核威慑或将重塑战略平衡。
他指出,一是取得了技术突破,实现了从“瞬时打击”到“延迟渗透”。
专家表示,首先表现在动力革命,采用核动力冲压发动机,空气从进气道进入后流经核反应堆被加热,形成高温高压气流从喷口喷出产生推力,实现“无限航程”与“超长留空”。飞行时间可达数天至数十天,理论上可持续飞行一个月以上,形成“空中永动机”式存在。
他称,其次表现在战略路径创新,即放弃传统直线快速突防,转向曲线绕行渗透。利用地球曲率与长航程优势,从反导防御系统的缝隙间缓慢穿越。核心逻辑是“不求快但求稳”,以时间换取更高突防成功率。
专家同时认为,二是作战模式重构,预发射待机与延迟威慑。
他分析认为,新型待命状态即冲突前预发射。在紧张局势下提前将导弹发射至无人大洋、北极荒地等特定空域持续盘旋。同时实现指令化打击。需要时通过命令终止巡航状态,转向目标攻击。这种作战新型模式还表现为多弹头分时段投掷,飞行过程中可分批释放核弹头。
他说,与传统核威慑比较来看,与核潜艇相比,隐蔽性更强,机动范围更广;这种核巡航导弹“一天之内可绕到地球另一端”,探测难度更大;与太空部署相比,虽留空时间不及卫星,但兼具陆基与空基核威慑双重特性。同时,传统防御也面临挑战,直线突防反导系统难以应对多方向、无固定轨迹的曲线渗透,需转向全域监控,显著提升防御成本与难度。“空中待命威慑”的隐蔽性更强,相比发射架待命,空中巡航状态更难被探测和摧毁,形成“看不见的核威慑”。
在兰顺正看来,核动力导弹是一种战略思想革命,实现从“绝对速度”到“绝对渗透”。放弃追求飞行速度,转而通过技术实力实现“全天候、全空域”的持续性威慑。同时也是“核热推进”的军事化突破。核动力冲压发动机实现“无限航程”,将核能优势转化为战略机动性,推动空基核威慑进入新维度。
他认为,这将对国际战略格局造成冲击。核动力导弹改变了核军控底层逻辑,从“越快越好”的即时打击思想,转向“延迟威慑”,形成渗透式核打击概念,对现有反导理论提出了新的挑战,可能引发军备演变。这种“比较新颖的模式会引起各方面更加注意”。未来不排除其他国家跟进发展类似系统,推动核威慑理论进入新阶段。
兰顺正总结指出,核动力导弹的出现标志着核威慑思想的历史性转向——从追求绝对速度到注重绝对渗透。这种“慢速核打击”不仅重塑了战略武器的技术标准,更可能成为未来大国博弈中颠覆平衡的变量。它其实是一种更加长效的空气核威慑,而这种长效正在重新定义21世纪的战略安全边界。






